【中國稅務報】以稅控污,讓工地塵埃“落定”
今年以來,江蘇省泰州市民的朋友圈常被“泰州藍”霸屏,一張張藍天白云照看得人神清氣爽。剛剛過去的6月,泰州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20.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優良天數占比73.3%,同比上升3.3%。高顏值“泰州藍”的背后,離不開國家稅務總局泰州市稅務局的努力。
泰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近幾年來,泰州市施工項目數量不斷增加,在帶動城市能級提升的同時,也對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泰州市稅務局從“基礎數據、基礎制度、基礎管理”三方面發力,優化施工項目管理模式,著力破解數據獲取難、協同共治難、關聯治理難等征管難題,切實提升施工揚塵環保稅征管效能,助力泰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泰州市施工揚塵環保稅入庫金額超5000萬元,占比超全市環保稅總收入的50%。
打通數據壁壘,構建稅源項目庫
施工揚塵環保稅是針對項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污染征收的稅,是環保稅的重要構成稅目之一。但通常情況下,由于轄區內同時施工的項目數量多、工期長、地點分散,稅務部門往往較難及時掌握項目主體、施工地點、施工面積、開工竣工時間等關鍵信息,亟須健全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夯實稅源管理基礎。
據泰州市稅務局財產和行為稅科科長錢賽虎介紹,自2022年以來,該局加強與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門的數據共享,構建施工揚塵環保稅稅源項目庫,通過制定數據提供模板、明確數據交換口徑,采取“電子傳遞+紙質蓋章”方式,按季度交換施工項目名稱、許可證號、建筑類型、建筑面積、施工地址、經辦人及聯系方式等28個關鍵數據,進一步追蹤項目施工情況,推動稅源管理從“分散粗放”向“集約高效”轉型。以2024年為例,泰州市稅務局全年獲取各類施工項目信息2300余條。近3年,該類數據獲取量年均增長約60%。
獲取數據后,關鍵是如何用好這些數據。2024年2月,泰州市稅務局依托江蘇省稅務局環境保護稅協作共治平臺,創新設置施工揚塵環保稅智能臺賬,將共享數據錄入臺賬,不僅能自動測算出企業應繳稅額,還能通過柱狀圖、折線圖等形式直觀展現轄區內施工項目概況和繳稅情況,讓工程數量可視、項目進度可視、稅款繳納情況可視,更好地支撐稅務監管和決策分析。
擴大協作范圍,推動協同共治
征收施工揚塵環保稅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經濟手段激勵企業減少揚塵排放。企業揚塵排放量越少,其“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越大。
為進一步發揮稅收促進環境保護的調節作用,泰州市稅務局于2018年推動當地政府出臺《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核定征收管理辦法》,加強與住建部門的協作,建立“住建部門考核—稅務部門征管”的專項協作機制。住建部門按季度到項目施工地開展施工揚塵防控措施核查,確定各項目的“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在其官網公布,并發送給稅務部門錄入施工揚塵環保稅智能臺賬,據以計算稅款。今年以來,稅務與住建部門擴大協作范圍,將“削減系數”的共享范圍由建筑施工項目拓展至市政、拆遷、綠化等全部施工項目。
“對外有征管協作機制,對內我們也有具體崗責要求。”據泰州市稅務局財產和行為稅科干部胡越介紹,今年泰州市稅務局修訂了《施工揚塵環保稅征收管理工作指引》,進一步明確屬地稅源管理機構相關崗位在工程首次核實、風險分析、合規引導和稅款預測等環節的責任,進一步強化日常監管。
近日,泰州市華城置業有限公司在申報施工揚塵環保稅時,由于財務人員不了解如何計算查找準確的項目“削減系數”,于是通過稅務部門征納互動平臺尋求幫助。稅務干部依據智能臺賬自動計算生成的預填申報表,輔導企業完成申報,并告知其可以登錄住建部門官網查詢上一季度“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
數據增值利用,加強多稅費種監管
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還給泰州市稅務局帶來了額外的收獲。自2024年以來,該局著力提升數據交換質量與利用效率,通過對施工項目數據進一步分析,實現了多稅費種的協同監管。
稅務部門獲取的施工項目名稱、地址及建設方名稱,可以與土地供應信息中的地塊名稱、地址、土地使用權人進行綜合分析比對,從而判斷取得該宗土地使用權的企業,是否足額繳納相關的耕地占用稅、土地出讓金、契稅和印花稅。同時,稅務部門還能根據施工項目信息,核實企業是否足額繳納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費、工程項目工傷保險費等費款。通過這一方法,2024年,該局已補征土地供應環節印花稅2300余萬元、契稅100余萬元,補征工傷保險費9000余萬元。
此外,泰州市稅務局還定期梳理已竣工的項目信息,對房屋建筑類項目的建設企業,整理形成房產稅稅源清冊,服務后續監管;對施工項目建設方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在土地增值稅清算環節對環保稅等是否已足額繳納開展二次核驗,推動從單稅種管理向多稅費種協同治理升級。
本文刊發于《中國稅務報》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