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匯智凝心 共繪強國復興畫卷——南京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大會發言摘登
1月13日上午,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市婦聯、部分區政協和委員個人等作了16篇大會發言。發言既有關系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并都提出了對策措施和意見建議。
建設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硅谷
南京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國家農高區、農創中心和種業實驗室三大類農業科創平臺的城市,農業科創實力雄厚。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建議,應持續加強資源整合,推動組織體系優化,明確鐘山實驗室聚焦種子“0—1”原始創新,農創中心關注“1—100”成果轉化,農高區側重“100—10000”產業化落地,并出臺專項政策。推動資源設施開放化,開展三大平臺涉農領域科研設施摸排,支持“科技創新券”跨區使用與設備共享。組建成果轉化基金,健全產業共引機制。推動要素支撐體系化,爭取國債支持,學習先進省份經驗,助力南京農業科創邁向新高度。
激發汽車產業以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南京市產業強市行動2024工作要點中提到,汽車產業要加快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方向轉型,強化整車、動力電池、零部件等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民盟南京市委員會建議,加快產業升級,推動本土整車企業電動化轉型,保障新能源車型生產。優化產業布局,鼓勵開展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相關的應用場景建設,推動智能網聯布局與探索新方向。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開展產業發展研究智庫建設,優化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提升南京汽車產業競爭力。
加速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南京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民建南京市委員會建議,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制度,探索確權依據與規范,推動法制實踐,加強流通交易監管。規范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確定運營單位與目錄,明確權利義務,加強安全保護。培育場內交易,完善規則,鼓勵數據交易平臺提供增值數據服務,鼓勵企業在南京數據交易平臺進行數據資產登記和數據交易,強化部門責任牽引,充分激發數據要素潛能,推動南京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
近年來,南京市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臺了《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民進南京市委員會建議,持續完善頂層設計,制定行業標準與協同政策,舉辦產業活動促進交流,搭建優質的交流與推介平臺。優化產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加強國際化與社會化服務,為企業成長營造適宜環境。培育龍頭企業,完善人才體系。深度融合技術與文化,創新消費場景,推動數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滿足市民文化消費需求。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近年來,南京建立了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建設,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助力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農工黨南京市委員會建議,進一步提高成果供給質效,制定更加合理的高價值專利培育考核體系,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分類整合,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開展“二次開發”。支持高校整合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資產運營公司等技術轉移職能,健全完善高校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審體系。圍繞各區主導產業發展,聚焦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促進存量孵化器向高能級(專業)孵化器轉型,開展精細孵化。
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建設“幼有善育”的人民城市,需要高質量的托育服務體系。致公黨南京市委員會建議,應把普惠托育建設作為我市民心和民生工程來抓,持續不斷加大政府主導托育的推進力度,把普惠托育空間規劃提前預置在城市規劃中,保障未來新出生的幼兒能就近普惠托育。健全培訓與職稱評定制度,不斷提升從業人員能力和水平,通過人才引進方式緩解我市普惠托育老師短缺問題,建立家庭早教服務平臺,進一步增強家庭科學育兒的意識和能力。鼓勵民營普惠托育機構差異化發展,鼓勵企事業單位開辦內部普惠托育點,改造建設社區嬰幼兒服務驛站,緩解家庭育兒壓力。
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投資更優發展
九三學社南京市委員會認為,南京作為工信部支持創建的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應積極把握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一輪浪潮,以人工智能應用為牽引,強化項目招引與產業培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議緊緊圍繞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要求,充分挖掘工業行業轉型升級需求,大力開拓生活服務類典型場景,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產業“交叉融合”“數實融合”。完善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聚焦人工智能應用賽道需求,以重點要素供給優化產業應用生態。
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
近年來,南京通過盤活存量空間、優化增量空間,走在了全國城市更新的前列。臺盟南京市委員會建議,建立共建共治的城市更新協調機制。以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共建的方式,合理利用現有建筑空間,通過功能調整來實現再利用。在工程實施中充分考慮現狀基礎條件,在對現狀空間進行梳理的前提下,采取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推進城市空間優化,減少對整體建筑肌理的破壞。通過對傳統片區房屋質量和歷史價值的評估,進行片區功能調整,重塑舊城片區內外的聯系。
對標先進區域 推進南京都市圈建設
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認為,南京都市圈的建設,不僅是對南京自身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更是對整個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的一次重要貢獻。建議抓住都市圈建設的內在需求,依靠過硬服務打通產業鏈,形成對產業鏈的影響力,結合南京人文教育優勢,在先立后破的原則上,以市場化原則實行梯度調節,轉換南京都市圈產業結構分布,帶動都市圈相關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構筑人才高地,在本地的創業平臺打造中,結合地域文化特征,營造符合現代年輕人情緒取向的軟硬件環境。
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南京家政服務需求日趨多樣化,老人護理、母嬰照護、烹飪保潔、整理收納等家政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專業化程度高的家政服務。南京市婦女聯合會建議,加強職業培訓,建立完善家政人才培養體系,開展技能提升行動,持續提升服務人員專業水平。注重品牌塑造,樹立行業標桿,嵌入國家試點項目,創新社區家政服務供給,促進家政服務與社區托育、養老等融合,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及性。加強家政服務數字平臺建設,細分服務板塊,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提高行業供給信任度,建立嚴格的準入退出機制。
進一步提升城市活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南京成功舉辦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向世界展示了南京的創新實力、文化魅力、社會活力和發展潛力。南京市政協港澳界別組建議,深入挖掘南京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科教資源、產業優勢等特色元素,進行重點培育和打造,通過持續舉辦和優化提升,形成具有南京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活動品牌。聚焦打造世界一流國際會獎目的地,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借助并整合港澳地區優質資源,共同策劃舉辦系列活動,吸引更多國際資源和參與者。
建設世界一流生物醫藥研發轉化中心
《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產業強市建設目標任務進行了部署,明確提出拼奪六大產業集群國內制高點,生物醫藥產業就是其中之一。政協南京市鼓樓區委員會建議,對標全球生物醫藥創新基地波士頓,建設世界一流生物醫藥研發轉化中心。完善政策支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高層次生物醫藥人才、團隊激勵力度,強化對生物醫藥領域專業孵化器的投入和支持。進一步統籌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引領、強化醫療機構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強化轉化服務,完善政府服務企業長效機制,精準對接高校與企業需求,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探索多元化的轉化模式,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打造低空經濟發展新高地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政協南京市浦口區委員會建議,加大低空空域改革力度,建立完善的低空空域軍地協同運行管理機制,加大5G基站建設力度,加快推動與紫金山實驗室在6G標準成果輸出、網絡部署等前沿技術研發應用方面的合作。加強與大院大所、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企業主體合作,構建集科研制造、環境測試、場景體驗于一體的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低空觀光與地面游覽相結合,探索“低空+物流”新路徑,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而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引擎。目前,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集群已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多個產業集群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南京市政協常委王春華建議,立足科教資源稟賦,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按照“短期找得到優勢、長期保得住領先”的原則,培育本地產業集群,形成區域比較優勢。從財稅政策支持和產業鏈聯動等政策角度促進本地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集成電路上下游供需信息聯動和產用對接,推動各資源要素向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強化知識產權的運用,針對科技企業給予更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其從事高附加值的創新研發。
提升校園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藥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校園餐”的安全衛生更是牽動無數家庭的重大民生問題。南京市政協委員周慧悅建議,在全市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數字化農業供應鏈平臺,整合優質供應商資源,實現食材采購與配送的信息化管理。引導學校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集中采購,以提升采購規模與議價能力,降低采購成本。加大對采購食材的抽檢與檢測力度,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對不合格食材進行及時處理與追溯。在全市范圍內投建或改造多個凈菜加工廠,將全市校園的毛菜進行集中加工處理,根據學校計劃訂單進行配送服務,實現“集中采購、集中加工、集中監管、集中配送”的四集中模式,有效提升校園食品安全水平。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就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南京市政協委員顧懷燕建議,推動文化強旅,深入挖掘南京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將其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中,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文化消費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拓展文化場景,增加大型實景演出、歷史劇目、文化串燒等供給,展現南京人文底蘊。充分發揮綜合藝術學科、產業等資源優勢,加強藝術門類間協同創新合作,規劃組建以人文經濟項目為導向的產業平臺、項目聯合體,推動科技成果在人文領域的產業轉化。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