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類型科創載體優勢互補 無錫民營科技園奮力打造“產業鏈磁場”
科技園區的誕生是科技產業化以來一項重要的創舉,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伴隨民營科技企業的迅猛發展,民營科技園區應運而生,它既包含了科技園區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機制體制靈活度高、產業發展專業性強、適應市場速度快……在無錫建設新型科創載體的過程…
科技園區的誕生是科技產業化以來一項重要的創舉,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伴隨民營科技企業的迅猛發展,民營科技園區應運而生,它既包含了科技園區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機制體制靈活度高、產業發展專業性強、適應市場速度快……在無錫建設新型科創載體的過程中,蓬勃發展的民營科技園“助攻”十分搶眼。

聚攏上下游,放大產業鏈“磁場效應”
“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句話,對于規模、資本、背景都占上風的國有科技園區來說,或許并不算十分困難,但對于許多民營園區,特別是年輕的園區來說可能是連想都不敢想。新吳區弘毅路上,一個2020年開園、僅有三幢主樓的小型民營園區,正朝著“無錫中關村”的夢想努力。
東莊電力電子科技園,成立之初就明確了聚焦電力電子產業的方向。籌建前期,創始人、首任董事長陸炳興花了兩年時間,走訪了13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調研了電力電子產業發展前景和建設規劃。“我們園區的定位就是圍繞電力電子的產業鏈上下游,引進企業入駐,未來可以把產業鏈整個連起來。”陸炳興說,園區一開始,就是盯著構建產業鏈的目標來做的。
園區雖小,功能齊全。一幢22層的主樓主要作為科技企業加速器載體,一座5層的獨棟被打造為獨立的科研辦公小試載體,另一棟9層的大樓則承擔著園區的產業孵化功能。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園區著眼于產業鏈各個環節、生長周期各個階段的企業。開園至今,入駐科技企業已有80多家,其中“三類企業”占比近30%,人才項目占比近30%,高企占比近40%,覆蓋了初創苗圃企業、小微企業、雛鷹瞪羚、新三板掛牌、科創板上市等類型的全發展周期企業。
2020年,無錫融卡科技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入駐東莊電力電子科技園,近期發展效益顯著。在園區和管理部門的對接下,公司順利拿到B輪融資,業務可以說是一年上一個臺階。在融卡科技的帶動下,其上下游企業無錫摩芯半導體有限公司、無錫源微半導體有限公司等也紛紛進園落戶,與融卡科技做鄰居。根據最新消息,摩芯半導體已與國內某頭部新勢力主機廠達成合作,簽署了總額超10億元的車規域控芯片意向合同。“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正發揮其獨特優勢,展現出強大的“磁場效應”。
為了企業發展,園區不遺余力。一位意向入駐東莊電力電子科技園的博士想要找合適的場地建造實驗室,對選址要求非常苛刻,不能有電梯干擾,又不能破壞地表,在地毯式搜索了整個園區后,挑中了物業辦公室。園區負責人陸莉郡二話不說,把物業辦公室讓了出來,并把已裝修好的地面、墻面全部砸掉,以滿足實驗室改造需求。正是這樣的走心之舉,把一家又一家企業聚攏了起來。
差異化競爭,用“陽光雨露”塑服務品牌
“AI(人工智能)在太陽能光伏中有哪些創新應用?”“AI與物聯網的結合有哪些可分享的創新模式?”近日,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內的一場主題研討會上,在場企業家紛紛向前來分享的專家拋出自己的問題。當天,園區特邀新南威爾士大學專家開展主題研討,引導入園企業了解國際前沿產業創新項目,把握“雙碳”戰略背景與國際視角之下的產業發展趨勢。
在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科技學堂、政策小貼士、企業供需信息對接……一系列科創品牌活動已成為園區的一張名片。園區延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如今已在無錫走過了十五個年頭,截至目前,在園孵化企業達到780家,園區擁有55家有效期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培育了24家省、市專精特新企業及116家無錫市雛鷹、瞪羚企業。
十五年來,清華創新大廈、慧谷創業園、企業研發樓、華清創智園等各種類型的科創載體在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拔地而起,而更值得稱道的是園區塑造的品牌服務。“我們始終圍繞著企業做資源統籌,把科創服務做深做精。”園區副總經理郭富彬介紹,一方面園區不斷拓展服務功能,舉辦線上議事會、企業家關懷、企業家創新研修等活動,另一方面做好園區品牌建設,打造特色品牌體系,把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區域品牌、資源品牌、園區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各個品牌相互背書、相互賦能。”
精準優質的增值服務是民營園區的一大優勢。1套中小企業服務管理系統、2本服務特刊、N項科創服務品牌活動……這是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十多年來形成的“1+2+N”服務體系。園區設立的無錫力合科技孵化器搭建起從普通的政務服務、物業服務,到專屬科技服務、財稅服務、人才服務以及融資服務的企業綜合孵化服務體系,用“陽光雨露”式服務伴隨科技企業一路成長。近期,這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進入2023年第二批“江蘇精品”認證獲證企業名單,也是省內唯一。

發揮強助攻,促科技園區“互補共生”
科創載體是科技企業發展壯大的搖籃,也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過程中,無錫市對科創載體建設也極為重視,不僅制定出臺了科創載體管理辦法、新型科創載體建設行動三年計劃等政策文件,也定期對各個載體進行評估考核,激勵科創載體更好發展。
在今年6月無錫市科創載體建設評價工作中,無錫高新區綜合排名無錫市第一。無錫高新區科創中心負責人認為,這得益于區級國資載體、街道國資載體、民營載體“三駕馬車”的構成,其中,蓬勃發展的民營科創載體“助攻得分”十分搶眼。據統計,科創中心掛鉤的13家民營園區,今年一季度入駐企業總營收達43億元,同比增長12.87%,民營園區“含金量”不斷提升。
“機制體制靈活度高、產業發展專業性強、適應市場速度快,這些都是我們民營科技園區的優勢。”東莊電力電子科技園負責人陸莉郡介紹,發揮民營園區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可為入駐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資本助力,“目前園區持股入園科技型企業的占比超過10%。”
民營科技園靈活度高、服務精準,國有科技園資源豐富、科研與產業更協調,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如何促進各種科創載體優勢互補、融合共生,是擺在各個地方面前的一道“加分題”。今年,無錫高新區把發揮民營園區“強助攻”能力、打造高能級平臺,作為新型科創載體建設行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區科創中心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助力民營園區建設,進一步突破發展空間和體制瓶頸,整體規劃、重點突破、分類推進,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如今,民營科技園區正不斷彰顯特色,形成錯位發展、互補共生的局面。
據悉,區科創中心將根據園區資源稟賦分類指導,幫助園區確立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每個主導產業圈定1—2家鏈主企業和一批核心配套企業,強化優質企業梯次培育能力。同時,以民營園區為載體,推動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通過延鏈擴鏈補鏈強鏈,做大“鏈”上朋友圈效應,讓產業“鏈”起來,經濟強起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