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縣市的財政、GDP數據分享!昆山稱雄、蘇北縣市相對仍偏弱
江蘇省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最早、最好的省份之一,當年蘇南四小龍創造了縣域經濟的奇跡,而且各具特色,集體、民企和外企全面開花,另外還有已經改區的吳江、武進等地也都是縣域發展的佼佼者。
當然和江蘇省整體經濟格局一樣,縣域也同樣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局面,雖然通泰揚等地的縣市近些年已有長足發展,但和蘇南幾個強縣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更不用說縣域經濟更為薄弱的蘇北縣市。下面我們就通過具體數據來了解下。

財政來自各地經濟產出,也是可持續發展的財力保障,所以對于各縣市來說不但能夠反映它們的經濟效益,同時能夠觀察對當地民生和其他建設的財力水平。
在全省40個縣市中蘇南四小龍依然是王者,它們在2020年的一般預算收入都要超過200億元。太倉市雖然在近些年發展迅猛,但在財政上和四小龍中稍弱的常熟市還是有一定差距。

不過經過多年的發展差異,四小龍之間也有一定的差距了。昆山市在2020年末的一般預算收入達到驚人的428億元,不但遙遙領先其他三市了,和省內其余縣市相比那簡直就是巨無霸的存在了。如果和國內地級市相比,也能高于一大半地級市了。
同期江蘇省內30多個縣市一般預算收入要低于百億元,其中低于30億元的有十幾個。最低的是來自淮安的盱眙縣,僅只有19.3億元,它的財力還不及昆山市的零頭,可見各縣市發展水平的懸殊程度。

這也是江蘇省的特色之一,南北經濟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在排名最后的一二十個縣市主要就是來自蘇北地區,而蘇南諸縣市大部分都能在省內排名前列。
不過近些年來南通、泰州等縣市的經濟起步較快,它們的財稅收入已經能夠進入全省中游以上,和蘇南部分偏弱一點的縣市已經相當了。也就是同為蘇中城市的揚州下轄的縣市發展相對較慢,高郵、寶應等的財政都不高。而且在和GDP相比中,感覺含金量也較低,甚至還低于蘇北縣市。

GDP主要是來自各地各產業效益增加,財稅也是同理,兩者相關性是較高的,所以也能夠看出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蘇南縣市在一般預算收入和GDP上都是相對較高,而蘇北縣市整體要偏低許多。
因為第一產業基本上不產稅,所以拿整個GDP總額來比較有失客觀的。所以本文只選用各縣市的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也就是全部來自工商企業創造的GDP。這對于部分農業占比較高的縣市來說也更為公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縣市在這方面的比值多少,是否能反映它們GDP的含金量呢?

沒想到各縣市的比值差異還是很大的,最高的竟然還是較為低調的太倉市,其財稅和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值要超過12%,比昆山市還要高一些。但昆山市也超過了10個百分點,又要強于江陰市許多,后者僅只有6.37%。
江陰市的工商業增加值和昆山是相當的,都在四千億元以上,但財稅差距有不小。部分是因為昆山外資的稅務管理更規范,也有一定的數據不夠扎實的原因。江陰市一直在和昆山進行GDP競賽,所以在核算上可能會有些寬松吧。

但江陰這個比值在省內還算是中游的,可以看到還有大量的縣市要低于江陰,有些甚至還在6%以下。這些比值較低的縣市主要還是集中在江北地區。
其中最低的當屬揚州下屬的寶應縣,竟然只有3.67%。這個比值實在是過低了,說明它在GDP核算中尺度是過于放松了,和基礎數據已經很難適配了。
反而有幾個蘇北縣市的表現還不錯呀,豐縣、睢寧、金湖、灌云灌南等好幾個縣市比值都在7%以上的,要給它們點贊的。

但總體來說江北地區縣市的GDP和財稅之間的適配度要稍差的,而蘇南地區不但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在GDP核算上也體現得更為嚴謹。
這可能是對GDP的需要性決定的話,蘇南強縣內生經濟強大、產業完善,所以不需要通過GDP高企來壯膽或吸引投資。而江北縣市確實可能存在這方面需求的。各位怎么看待這么問題呢?
各縣市2020年的財稅、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運行情況請看下表:
